那一刻….

难得看阿耐写浪漫的场景。 一直都觉得阿耐笔下商场人场的刀光剑雨非常激动人心, 没想到阿耐写浪漫也这么好。 用词简单,却能轻易地打动你。下面的一段摘自阿耐的小说“来世” 情愫的产生是微妙的,不可预料的,但也是无法抵抗的。  It’s a magic~~ 梅菲斯隔着车窗看到葛培森先是站车边说了会儿,然后对她歉意地做个手势,绕过车头打开驾驶室门。葛培森此时的表情很简单,电话那头正是他项目组里的人因为 他脱队出来吃饭,一时群龙无首,遇到一件事情就做不下去了,需要向他请示。他只好收起满脑袋的风花雪月,将自己的思维拉回到严肃的工作中去。可是这样的正 经、沉稳、甚至大局在握的权威态度却正是梅菲斯欣赏的。梅菲斯这几年遇到的男人要么是小得如仔仔般需要她照顾的,要么是没担当没肩膀的,因此,看上去有担 当的人是如此的吸引她。 她于是静静地看着葛培森坐下关门,从包里抽出一份资料翻看,继续言简意赅地说电话。地库昏暗的光线下,所有影像都似乎变为黑白。于是,黑白的葛培森的眼神变得深邃,黑白的葛培森的侧影变得坚毅,便是连葛培森慢吞吞地插进钥匙都变得含蓄起来。小小的空间忽然变得非常美妙。 葛培森却浑然不知,他只一心一意地进行着与同事的对话,间中用手指在前面仪表板上画一个“sorry”。梅菲斯认出这五个字母,她当然没有打扰。 但是她也意识到自己这么一直盯着葛培森看不是回事儿,可唯有闭上眼睛才可能阻止自己不看。她闭上眼睛,却无法回避小小空间里回荡着的葛培森的话语:权威, 当仁不让,甚至有点儿狂妄,但是声音和语调都是那么的性感。梅菲斯甚至都没去分辨葛培森究竟在说些什么,她如同欣赏音乐一样地闭目欣赏着这流淌的声音,脸 上的神情渐渐松弛,嘴角勾起一朵微笑。 葛培森打电话间隙终于得空瞄了梅菲斯一眼,见梅菲斯闭目养神,立刻想到冷落了人家,打算尽快结束通话。但眼睛转回资料后,又仿佛感觉梅菲斯似乎 并没生气。他又转回眼去,果然见梅菲斯脸上是很明显的恬静的微笑,这种微笑他竟然从没见过,微笑着的梅菲斯在黯淡的光线中似能撒放淡淡的柔光。 葛培森愣住,再也收不回眼光,含含糊糊地结束与同事的通话,放下手机,静静看着梅菲斯。难得他此时心里纯洁得如同少男少女。 梅菲斯听得声音停止,含笑睁眼懒懒斜睨,正好对上一双深情的眼睛。她一愣,连忙坐直了,慌乱地伸手顺了下额前的头发却把下班时理得好好的头发弄乱,慌乱地道:“还不走?

Existence, void and memory

时不时的会冒出“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”这句,却从来没有好好的查一下意思。今天终于百度了一把: “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”此句出自于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,简称心经,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.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.在佛学界,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.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,读懂了心经,读佛经就入门了. 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,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,一切皆将坏散,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,而使身心不得自在。 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,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,同样是执取而不放。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,最后还是有一个“空”的意念无法除去。殊不知万 事万物本空,弃与不弃都是空的,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,爱空的念头已是“有”了。说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。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“色即是空”,执着于 空的人也不明白“空即是色”。 ‘色’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。此万物为因缘所生,并非本来实有,因此其当体是空。此谓之‘色即是空’。 可以理解为:以物质为表象的世界其实质是空无所有的,而所谓”空无所有”是依心起解的。 所以色即是空--相对人的认识的表象世界是空的,而空的表现形式是依附于心(例:人)的认识的--空即是色。 “色即是空”我简单的理解就是:色即是虚无,虚无就是色。色即是空,指世上的色,欲望等都是虚幻的,空无的,等你真的视一切为空无,就发现虚幻就是和色一样了。就像你孜孜以求的某种东西,迷恋追逐到无药可救的地步,但是历经劫难后反思,其实你追求的只是一场虚幻,虚无,欢情过后,什么都没有,所谓色即是空。看破红尘之后,你明白空和色没什么区别,空不异色。你就安心的沉于你的“空”的哲学中。所谓四大皆空。 More: http://zhidao.baidu.com/question/13013505.html?fr=qrl ———- Next, we can talk about memory. If memory is a product of a passed reality, a processed realty, it is real? If the reality has

你一转身就离开了我,我却要付出余下的生命来忘掉你

中午, 我只是想找篇小说来打发时间却毫无防备地看到这句话。站在原地的人总是痛苦的那个。 恋情是一场战争,舍不得走的人就是败的那个。“影子比恋人更长久” (三个月了, 我致力于读英文写英文,写中文都有些困难了。但中文仍能轻易地打到我心底最深处。那一个个字符越过语言那屏障,直接落到心头,化为音符, 景象,和情感。) 我上网试图找到原作者,然后看到了以下的文字。 七年前,有人说女人要么就是张爱玲式的,要么就是亦舒式的。我很坚决地站在亦舒那边。从来就唾弃那种琼瑶式的浪漫的我, 虽有憧憬,但也有不抱希望的冷淡。 所以爱极了亦舒的冷漠和尖刻。 而现在,我能看懂那欲望那纠缠那深深的绝望。 我是否会走到另一头去? http://blog.focus.cn/group/blogforum_detail.php?page=3&blog_id=20464715&msg_id=123143113 心中的张爱玲 在中国的女作家中,我最喜欢张爱玲。她的书,无论读多少遍,总能把我逼进一种苍凉的境地,极其无奈,无法自拔。  张爱玲的文字让我体味出一种生命的繁华,烟花那种——转瞬即逝;而人性,则是势利的,所谓爱情,根本不存在。《红玫瑰与白玫瑰》里,振宝对红玫瑰爱情=欲望,对白玫瑰的爱情=平安;在《倾城之恋》里,前期的爱情是欲望,后期的爱情是历经了死别后对亲人的渴望和依赖;《金锁记》里,爱情=金子;《沉香屑——第一炉香》里,爱情=欲望+繁 华……张爱玲的书中没有一点理想化的东西,现实的几乎有些残忍,而那毕竟就是现实。在历经千帆之后,人们往往会发现她描述的东西接近于真理,但又怎么样 呢?只好绝望地、熟视无睹地、一如既往地生存。人生本来也不需要去抱多大的希望,很多时候,人的意志是什么都不能改变的。 有的人将张爱玲的文字与琼瑶、三毛相提并论。我认为 那是大大的错了。琼瑶、三毛是理想、浪漫主义者,而张爱玲一点也不浪漫,一眼就看到了结局、看到了根本,她的文字里没有虚无的东西。有的人将张爱玲小说归 为言情小说,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误会,张爱玲写得不是爱情而是人生。所以,我看张爱玲,就象看《红楼梦》,那意境何等得相似。《红楼梦》中还有洋洋洒洒的繁 荣富贵,而张爱玲连这点都省略了,“人生是一个苍凉的手势”,她便是在描述那一个个的手势。 …..   一些人提出张爱玲是不相信爱情的。我原本也这样以为,但看了《多少恨》后,认识有所转变。张爱玲相信爱情,但她不相信爱情的长久,所以感觉到爱情后,最好的解决办法是——逃离。也许也只有这样,远离了世俗,在经年之后,还能在记忆中搜索出曾经的美好。   ——— 回复:喜欢张爱玲,喜欢她的苍凉与哀伤,喜欢她独到的切入点,我抄过《红玫瑰与白玫瑰》全文,思考她所提出的问题,也许一生也无法回答。语句寥寥却充满了悲凉。关于胡兰成,建议不要再讨论他的好,还是彻底将他打入冷宫,他只是个旧文人。 lily_zhang0509 在上文中提到: xuyouzhu 在上文中提到: 记得一部小说中曾有一句话:于千万人之中,遇见你要遇见的人。于千万年之中,时间无涯的荒野里,没有早一步,也没有迟一步,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: “你也在这里吗?” 张爱玲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,因为遇到了,所以喜欢,看胡兰成是因为张爱玲,虽然他是旧文人,不过也有可取之处,呵呵!!!   这其实是胡兰成告诉张爱玲的,我的笔记里也有记录。胡兰成确实很有才,写的文章有山河的大气。但他是汉奸。《色·戒》,张于悲愤之时写出,实在与胡兰成大有关系。男人这么了解女人,实在罕见,说他是情场浪子,一点也不为过,。 张爱玲对男女关系独到的见解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。我不认为红玫瑰就是代表欲望,称为生理的东西并不能称之为爱,而真正的爱是相濡以沫,并不是在懂透了 一个人之后,离她而去。白玫瑰也不是安全,而是朴素。复归于朴,所有的理念归根结底是很简单的道理,所有人最终的追求是看透风岚雾霭,回忆只有落寞,所以 张爱玲了解人性的不完美,纵使好好把握,也不能保证圆满。所以她把人生看得很苍凉,完全是拜胡兰成所赐。